2017/12/6

2017新加坡。景點-小印度藝術區、實龍崗路@小印度

2017.09.06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舊高等法院、舊市政廳)藝術之家(舊國會大廈)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會堂(舊英國殖民政府市政廳)浮爾頓酒店(舊郵政總局)加文納橋新加坡河岸魚尾獅公園CHEF Wan's KITCHEN(濱海藝術中心)小印度藝術區實龍崗路新加坡摩天觀景輪雙螺旋橋濱海灣金沙濱海灣花園白沙浮購物廣場武吉士街

 歡迎來到小印度藝術區 

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旅遊,如果有當地的朋友、親戚做地陪,確實有其優點,有些私房景點、私房餐廳只有在地人知道,那是旅遊書上不會提及、部落客也不見得知道的獨家行程;但是,有時候「太熟悉」也是一項缺點,因為對熟悉的事物習以為常,再特別的東西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被帶路的遊人也只能跟著走馬看花。這一種感覺,我在逛小印度的時候格外明顯。

在我的行前規劃裡,小印度的看點超級多,像是竹腳中心的印度風味小吃及平價商場、印度風雜貨集散地小印度迴廊、傳統市集水牛路市場、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慕達發中心……不過,正如網路上大部分網友分享的一樣,新加坡華人平時很少出入小印度,他們對於這一區的想法大致上是「印度人很多的地方」、「印度人活動的場所」,儘管新加坡民族多元、不同種族同時並存,也許不至於有種族歧視,但顯然華人和其他種族的區域劃分很清楚,他們選擇各自待在各自領域,過著互不打擾的生活。因此,這一回我所造訪的小印度只有小印度藝術區和實龍崗路,這小小的一部分而已。

 南印度風格的餐館 

英國殖民區到小印度,眼前所見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情,一出地鐵站就看到很多印度人,哥說這裡的氛圍很不似新加坡,儼然是來到印度的感覺,但我想整體環境應該比印度好很多。事實上,小印度是以泰米爾人(或譯為「坦米爾人」)為主的一個社區,泰米爾人隸屬於達羅毗荼人種,聚集地是印度南部,他們的語言、文字等皆與由雅利安人所組成的印度東、西和北方大不相同。當年,在英國的種族隔離政策下,將這個區域劃為泰米爾人移民的居住區,雖然現在他們不再如以往被局限在單一區域,但為了保存文化遺產,許多泰米爾人商業活動仍集中在小印度。

小印度藝術區

 不少藝術家在此承租店屋,做為畫廊、博物館之用。 

 地鐵站周邊的大象裝飾品 

 某個空地的枝頭掛滿了五彩斑斕的雨傘 

 畫家林慧敏於2017年發表的壁畫《牛之地2》(上半部) 

 畫家林慧敏於2017年發表的壁畫《牛之地2》(下半部) 

 柏利利奥巷(Belilios Lane)生動的牆面彩繪 

小印度藝術區(Little India Arts Belt)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近年發展的藝術地帶之一,該組織有意把小印度發展成結合工作與生活的單一藝術集群,2001年起,在加寶路(Kerbau Road)取得了十棟店屋,規劃為視覺藝術和文學創作駐留的藝術區。事實上這些年來,因為租金便宜,已有不少藝術家租下小印度店屋設立畫廊、博物館等;獨立經營的藝術空間不僅舉行各種藝術展,也舉辦實驗表演、講座,甚至跳蚤市場、瑜伽和烹飪等活動。小印度的藝術空間形成了獨特風景線,更成為本地藝術家心中的波希米亞,為小印度注入更多活力。除了各式室內展演空間,小印度藝術區的戶外空間也有不少藝術品設置:地鐵站周邊有鮮豔的大象裝飾品,一處空地則有五彩斑斕高掛枝頭的雨傘佈置,牆壁上的彩繪也各有特色。而且,南印度風格的建築色彩繽紛,不管是餐館或是店鋪都是相當好拍的動人景致,這趟只能匆匆一遊真的很可惜。

 耀眼奪目的陳東齡故居,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在一排印度建築中獨樹一格這棟是陳東齡故居,它是華人富商陳東齡為妻子所蓋的別墅,耀眼奪目的外觀很難不引人注意。事實上,我經過時並不知道其來歷,單純覺得強烈而豔麗的色彩極具美感;若繞到正面仔細欣賞,陳東齡建造這間店屋別墅有著精緻的雕琢及中國風濃厚的雕樑畫棟,因為特色十足,在1991年還曾經獲得新加坡建築師協會獎項。小印度裡頭竟然有這樣的「異國風情」,令人感到意外。

 2015年4月1號發布的飲酒管制告示(點照片可以放大觀看) 

拍照的同時我留意到這個英文告示,詢問後得知內容是「禁止居民在夜晚飲酒」,理由是印度人超愛喝酒,但酒後很容易鬧事,政府乾脆明文規定他們晚上10點半到早上7點這段期間不得在公共場所飲酒。往好的一面想,不失為維持治安的一種手段,但換個角度想,又覺得這似乎算是一種歧視?這樣的禁令頗為霸道啊!

 居民以大量裝飾迎接即將到來的屠妖節 

 印度教信仰中大象是一種吉祥的象徵,隨處可見相關裝飾。 

印度屠妖節將至,街上有不少裝飾顯得熱鬧非凡,如同香港過新年一樣。屠妖節又稱排燈節或光明節,於印度曆8月或8月前一週的新月日舉行(通常在新曆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今年的屠妖節是10月18號。),是世界各地的興都教徒慶祝正義擊敗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日子,人們會點亮油燈、表達追求光明美好生活的意義。另外,興都教徒相信逝世者的靈魂會在這一時期返回人間,因此會在過世的親友照片前,以芭蕉葉奉上其喜愛的食物和新衣服,祈求往生的親友得到安息。假如對印度慶典有興趣的話,不妨安排節日期間前往小印度,參與當地盛大的節日市集、體驗不同文化的慶祝活動。

實龍崗路

 路上一間印度傳統服飾店,感覺像禮服店。 

離開小印度藝術區的範圍,來到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這裡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道路之一,在新加坡開埠之初,實龍崗路曾經是唯一一條貫穿全島的道路,泰米爾移民漸漸在道路兩旁聚居,形成他們的生活圈。這一段路其實非常精彩,偏偏帶路人走得飛快,基本上可以說是「路過」,根本沒停留細看,印象比較深刻是街上的理髮店、禮服店和類似迪索奈爾的服飾店(好老派的名詞,那可是高中時代的回憶啊!)採用的全是印度臉孔的模特兒;除了餐館之外,新式商店似乎比較少,許多鋪子給我的感覺和香港士多鋪相近(可能也類似台灣早期的柑仔店),少了明亮燈光照射,使得店面與商品都有種陳舊氛圍。

 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大門深鎖(下午時段休息中) 

實龍崗路上有兩間重要的印度廟,分別是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斯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一個靠近小印度站、一個靠近花拉公園站,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廟之一,供奉濕婆之妻的化身之一、主掌「破壞」的兇惡之神維拉瑪卡里雅曼女神,十九世紀中葉由泰米爾移民合力建造,來自印度的勞工祈求女神保佑他們在異鄉土地上安然無恙,是小印度重要的地標。斯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建於1855年,供奉印度教三相神中主掌「守護」的毗濕奴,性格溫和。不巧的是中午過後正好廟宇休息,連吃兩趟閉門羹,雖然斯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的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入內參訪,但哥似乎沒有這個打算,所以又是默默飄過。於是,我跟著在地人的腳步迅速地「走」了一遭小印度,錯過很多想去的地點也無暇留意新奇的事物,最終懷著空虛與失落的心情草草結束這個回合。

【景點資訊】
日期:2017.09.06
地點:小印度藝術區
地址:Kerbau Rd, Singapore(SMRT小印度站


地點:實龍崗路
地址:Serangoon Rd, Singapore(SMRT小印度站


地點: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
地址:141 Serangoon Rd, Singapore 218042(SMRT小印度站
時間:0530-1215 1600-2130


地點:斯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
地址:397 Serangoon Rd, Singapore 218123(SMRT小印度站
時間:0600-1200 1800-2100 Sat.0530-1230 1730-21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