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前的書桌:總是堆滿雜物
整理後的書桌:只放置當下要用的物品
2018唯一的年度目標是斷捨離,在2017年最後一天訂定計劃以後,我想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馬上挪開了1月1號的加班,別人玩樂的同時我哪裡都沒去,只是好好待在家整理、整理、整理。
這麼多年來,我對「整理」的認知一直是「把東西拿出來、擦乾淨、放回去」(其實這叫做「打掃」不叫做「整理」),中途不小心又會掉入回憶的漩渦裡,整理的時間變得很長,所以我超級討厭整理房間,通常是搬家一次到位就不會再動它。對於居家物品,我不會改變定位好的配置,也幾乎從不思考這些東西該不該保留,因為相信自己留下來的一定是有用的,我喜歡把東西妥妥的收好卻收了很多「垃圾」而不自知,畢竟自己東西不多,很難意識到囤積了不必要的物品。
既然過去的方式沒有效率也沒有效果,這一次必須拋開成見、學習新的整理方法。山下英子的《斷捨離》和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流行好幾年了,我從來沒有詳細了解它的內容,因為我懶、我怕麻煩、我沒有時間,整理師之琳倒是用六個字就闡述完書中精華:「分類、丟棄、收納」。(《之琳到你家-居家整理收納》是我無意間Follow到的粉絲專頁,內容不算非常多,但每一篇都相當實用,不藏私的分享使我獲益良多。)
一些保存狀態良好的而讓我捨不得丟的物品
一些很漂亮/很可愛而讓我捨不得丟的裝飾品
整理過後才發現這類精美的包裝材料我留了不少
「精美而無用的東西還是垃圾」這句話必須牢記在心!
分類就是把相同類型的物品分組,分類完畢,檢視「每一件」物品並判斷是否要留下,我的準則是問問自己「三年內有使用過嗎?」,如果沒有,表示生活中少了它不會造成不便,那就扔了吧!(在斷捨離相關書籍或分享文章中大多定義為三個月或一年,我認為這是因人而異,不是一個死板的標準;但是千萬不能把問題改成「以後會用到嗎?」,因為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我們總覺得「可能會」。)至於不要的東西我會再分兩個部分處理:一是單純的垃圾,髒的、舊的、壞的、過期的、送人也嫌失禮的,直接送進垃圾桶;二是保存狀態良好的堪用品,收集成箱待整理結束再透過管道贈送出去。最後,才是收納與定位。
整理前的抽屜整理箱:不算很亂,但分類不完善。
整理後的抽屜整理箱:所有物品都依照性質找到自己的家
一次整理大範圍挫折感太重,所以我從最常用的抽屜整理箱開始,把所有物品取出依照性質分類:化妝品、保養品、日常備品、3C……整理前和整理後雖然沒有明顯的反差,但是變得更加清爽精簡、東西也更好找了!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幾件弔詭的事情,譬如:這個被我設定為「居家物品收納櫃」的整理箱,竟然有一層半(占了30%)的空間拿來放置未整理的雜物,眼不見為淨之下,無論搬家幾次它仍然原封不動。性質相近的保養品、化妝品、面膜分散在房間不同角落擺放,沒有邏輯的收納導致相關用品這裡一點、那裡一點,真要用時還得花時間想想到底放在哪裡。最奇怪的是,明明平常買的東西超級少,清出來的「垃圾」還是有三大袋,這些被我死命保留數年的廢物多半是包裝材料(紙盒、紙箱、紙袋),可能因為精美、可能因為覺得某一天會用到,可事實上「某一天」永遠不會出現,而這些紙箱、紙盒卻占據許多收納空間。(相機的原裝紙盒躺在裡頭三年,從來沒把相機收進去過,偌大的紙盒裡裝的只是說明書和光碟以及早被遺忘的讀卡機。)我本身是節儉又惜物的人,「丟棄」這個動作對我最大的罩門是「東西還好好的又沒壞為什麼要丟?」、「它看起來很新/很漂亮/很可愛為什麼要丟?」,然而,精美而無用的東西還是垃圾──切記這句話,深呼吸一口氣然後毫不戀棧的送進垃圾桶。(感性的人最大弱點就是多看兩眼就又不小心產生感情,明知道該丟卻捨不得丟。)經過這段歷程,我在未來也要特別提醒自己不要過度保留包裝材料,即使要留也要集中保存,一個月後用不到就必須丟棄、不可以囤積。
透過這次執行房間整理斷捨離,我才明白以往整理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順序錯誤,因為我都是先定位(這個地方要放五層抽屜整理箱,雙抽三層、單抽兩層,第一層放XXX、第二層放XXX……。)、分類、然後丟棄(塞不下了才挑部分丟),一直搞錯重點難怪整理起來事倍功半。新年的第一天從斷捨離開始,儘管沒有出門玩耍,可是能夠將多年來不肯面對的雜物收拾乾淨、給自己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我覺得比參加任何活動更有意義。你今年的期許和計劃是什麼呢?如果已經有了方向就別再坐著空想,現在立刻付諸實踐吧!改變,從這個當下做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